![]() 日志正文
|
||
(八) 夭夭继续说道:“耶和华跟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他不认为亚当和夏娃是幸福的,因为这幸福不是他赐予的,而是他们偷来了,所以他认为亚当和夏娃犯了罪,便给他们撵出伊甸园,于是他们在伊甸园之外生了全世界的人。耶和华有一天突然发现,人类以及他创造的其它生物在罪恶中越陷越深,不可救药了,就挪亚一家人看着还可以,于是就让挪亚造了一个方舟,里面装载着世界上所有植物的种子,和所有动物的一公一母,外加挪亚和他的妻子、挪亚的三个儿子和他们的妻子外出避难,耶和华降下滔天的洪水毁灭了整个世界,当一个鸽子衔回一个橄榄枝的时候,挪亚确定,洪水已经退去,于是重返世界,世界重新繁衍直到如今,所以,也可以说,我们都是挪亚的后代。”说道这,夭夭先生不忘记加一句,“《圣经》我看过五十多遍,每一遍我都有新的感受。”这句话是很重要的,他证明了夭夭先生的勤奋,他每次跟人谈起圣经都要加上这句话,只不过遍数有些出入。 石维仁先生目光炯炯地看了一样处于兴奋状态的年轻人,先说了一句让人泄气的话:“看书这种事,跟遍数没有直接关系,有的人看一遍,便知道那本书的主旨,这跟悟性有关。” 夭夭先生只知道佛教比较讲究“悟”这个概念,他从来没想过看别的书还得悟,他认为每本书的侧重点不同,比如王阳明是讲“格物”的,格物的目的是“致知”,可不是成佛哦,他觉得面前这个有点阴阳怪气的人没听懂他的话,他说看五十多遍是强调“每一遍都有新的感受”,一般人看一本书顶多看个一两遍两三遍,谁看过五十多遍?这不令人自豪吗?他觉得石先生没有懂得这种超乎常人的自豪。于是他说道:“我看书重的是感受,很多书得反复看才会有异于常人的感受。” “不,我不这么认为,你看五十多遍圣经很多吗?教堂里随便哪个教士和神甫看的不止千百遍吧,因为那是他们的功课,另外,他们也没别的书可看。” 夭夭有些生气了,感觉面前这个人根本就不懂得欣赏人,一般的人听到他说到五十多遍的时候已经都肃然起敬了,这个人却不以为然,难道他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吗?于是他把话题往回拉拉:“石先生,我们在谈圣经,不是在争论遍数,这样争论下去岂不是本末倒置。”夭夭先生的表情已经有些不自在了。 “那么好吧,”石先生见夭夭先生的气势稍减,便觉已达到了目的,于是才对夭夭先生叙述的创世纪内容加以点评,“首先我要指出的是,您在开篇说的那句‘创出利民申’出自郑振铎的《文学大纲》,您不提郑老师而直接道出,仿佛是您对旧约的总结,这样做很不好。” 夭夭一副无所谓的神态道:“郑老师也是参考很多书籍的,他说得我便说不得吗?” “哦,那不一样,郑老师在每章结束后都详细列出参考书的目录,这是对原作者的尊重。我建议,我们在谈话时,如果引用别人的话作为我们结论的旁证,最好先指出它的出处,这不光是尊重原创作者的需要,也是我们人品的需要,不要让不知情的听者以为这些有价值的话是您首先说的。” 夭夭满不在乎地挑了挑眉头,用叉子叉起一块牛排放在嘴里咀嚼起来。 石先生一看夭夭先生好像没听懂他的话,便有一种鸿鹄先生当年的感觉,他不想再和这个小青年多说废话了,但不说还有些心不甘,他可没有鸿鹄先生那样的涵养,于是耐着性子接着说道:“那么好吧,我先就刚才您叙述的那些内容来谈谈圣经。我首先问你,最初这世界上的人都是由亚当和夏娃繁殖的,请问他们怎么繁殖的?我们想象一下,那一定都是近亲繁殖吧?当然,你也可以说原始社会都是这样的,这是其一;其二,他们繁殖出的种族里包不包括中国人?圣经中可从来没提及中国人哦,在挪亚之后一直到雅各,也就是以色列,讲的都是雅各十二个儿子后代的故事,所以,你说我们都是挪亚的后代是没有依据的,如果中国人不是耶和华创造的,这也说明耶和华不是万能的,一定还存在另外一个更加万能的神造的中国人,另外,圣经里提到,耶和华不让以色列人信埃及的神,这说明,埃及人也有自己的神,所以说世界上有很多神,神和神之间到底谁最神呢?我看,我们的盘古、女娲、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以及孙悟空和他们也有得一拼;其三,耶和华说,世界万物都有罪了,于是要毁灭它们,只保留挪亚一家、每种植物的种子和每种动物的一公一母,耶和华喜欢挪亚一家人,因为这家人家是无罪的,留下来情有可原,那么被选择进入方舟的种子和动物有什么筛选标准吗?如果没有标准,筛选出有罪的种子和动物怎么办?那么再生的世界岂不还是有罪的?如果说有罪的后代不一定有罪,那么万能的耶和华为什么不惩罚有罪的,而却要惩罚全世界呢?这说明耶和华也不是万能的,他无法分清好坏而一并加以打击,可以想象,被毁灭的动植物和人类里一定有无辜者,殃及无辜是神应该做的吗?其四,挪亚放出去的鸽子衔回来一枝橄榄枝,请问,世界已经被毁灭了,这枝橄榄枝哪里来的?新的橄榄枝的种子应该还存放在挪亚的方舟里,如果新世界不需要方舟的帮助而能自行繁衍,那么当初费那么大的劲儿搜集所有物种的种子进入方舟干嘛?我跟你提的这些问题仅截止到挪亚,以后还有很多漏洞呢,我有个结论,凡是虚构的东西都有漏洞,包括某些文学作品。” 啊,夭夭有些受不了了,他面前坐着的原来是一位杠精,我跟他谈艺术,他跟我谈漏洞。 “请问石先生,您看过几遍圣经?” “就一遍。” 夭夭在心里暗笑道,我就不信,我看五十多遍的说不过你看过一遍的,便道:“啊,石先生个,您好像曲解了圣经,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值得反复研读,您不如多看几遍。我觉得,它不在于如何使自己变得真实没有漏洞,而是在于它宣扬‘善’,一切宗教都是讲‘善’的。” “夭夭先生,劝人向善只是宗教的借口,并不是宗教的目的。宗教的目的还是经济利益。您如果看不到这点,您那五十多遍就白看了。我们还谈旧约。旧约中,耶和华通过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摩西展现神迹,目的是让人相信他,这些神迹在《旧约·创世纪》和》《旧约·出埃及记》中描写得最多,应该算是要钱之前的铺垫,另外,夭夭先生,我再问您一个问题,旧约是谁写的?” “旧约是神的仆人记录的神说过的话。跟我们的《论语》类似。”夭夭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不,不是那样的,什么叫记录?记录是被动地去写,而创作却是主动地去写。我的观点是,请注意,我说出‘我的观点是’这五个字的时候,就说明在我之前没有人提出过我即将要说出来的观点,我们绝不可当着不知情的人的面把别人的观点冠以‘我的观点是’来阐述,这是读书人的本分,那么接着说,我的观点是,‘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那么写旧约谁受益了呢?显然是利未人受益了,这都记录在《旧约·利未记》里,按照出生顺序,利未是雅各十二个儿子中的第三个儿子,亚伦和摩西是利未人的后代,亚伦是摩西的哥哥,摩西是领着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首领,他成功取得领袖地位后,封他的哥哥亚伦以及亚伦的子孙世世代代为耶和华的祭司,祭司有什么好处呢?祭司可以不用劳作就可以得食,食物、日用品、金钱都来自另外十一个分支,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摩西借耶和华的口吻号令那十一个分支的后人,说必须按指定的日期给耶和华上贡,那些贡品烧掉很少的一部分后,剩下的都归利未人所有,所有人家生的孩子的第一胎都归耶和华所有,也就是要烧掉做燔祭,如果不想把孩子烧掉就得花钱赎回,那么没有一家不花钱的,谁也不想烧死自己的孩子,于是那些钱都进了利未人的手中,可见,旧约应该出自某个利未人之手,成书年代在摩西之后。使这个利益链永远继续下去的手段有且只有两种:一、所有人必须信耶和华,信了耶和华,耶和华就赐福与你;二、不信耶和华的,耶和华就惩罚你、诅咒你,让你心里不得劲儿,这就是宗教。这就跟邻里乡民吵架一样,说,‘你如果不怎么怎么样,你出门就被车撞死,’或者说‘你如果敢对我如何如何,让你生孩子没屁眼’。” “啊,石先生,这种冒犯神灵的话可不能随便说呀,我们的耶和华是慈祥的父,他只能给民众带来福利,他惩罚的都是不信他的人,比如他的子民有信‘巴力’的,就遭到了神的惩罚。” “你这句话就有问题,如果信‘巴力’不信耶和华,耶和华应该惩罚‘巴力’,干嘛对自己的子孙下死手呢?他如果能把包括‘巴力’在内的邪神都消灭干净,他的子孙不就自然而然地信他自己了吗?这就像无能的家长一样,在外面干不过人家,回家拿老婆孩子撒气!你看,在旧约里,耶和华一生气动不动就把以色列人交到外族人的手里一顿被杀戮和被蹂躏,有这么对待自己家里人的吗?这是慈父该干的事吗?在这里请注意,耶和华不止一次声明,他是以色列的神,和埃及人、中国人没任何的关系,有些人的行为和思维不是难以让人理解,而是他们愚昧无知。我感觉她们,”说着,石先生指了指窗外的教堂门口站着的两个虔诚的妇女,“应该是我们镇里最早的一批受骗者。” “撒旦,只有撒旦才能说出你这样的话!”夭夭生气了。 “在《旧约·约伯记》里,撒旦似乎是耶和华的儿子,他欺骗耶和华说,约伯的忠诚不保准,需要试探,耶和华便让撒旦杀死了约伯的七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还有他家所有的牲口和仆人,以此试探一下约伯是否对耶和华忠心,这个方法在《旧约·创世纪》里也用过,那时耶和华为了试探亚伯拉罕的忠心,让他用自己的儿子以撒做燔祭,这说明,耶和华是允许撒旦合法存在的,这还说明,耶和华也不是万能的,如果神无所不知,为何要试探人,说明神还有他不知道的,那就是人心,可以推测,神的周围,马屁精一定很多,这里面就应该包括撒旦。” (未完待续) (2024.1.25 11:16)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