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8年11个月
访问:?
文章:505篇

个人描述

姓名:Mr. Fan
职业:计算机
年龄:39
位置:中国·吉林
个性介绍: 听音乐 滑旱冰 (最好是一边听音乐,一边滑旱冰)

幻觉-9

分类:小说 | 标签: 圣经   新约   旧约   弥尔顿   班扬  
2024-01-29 11:44 阅读(?)评论(0)
    (九)
    “您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夭夭说道。
    “不,您说的不对。您这样认为,说明您的文学素养不够,您看书很多,但只看了个皮毛。”
    “请注意,我是画画的,不是搞文学研究的,将来我会成为一位艺术家,艺术就像耶和华一样是最高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屈服于艺术之下,你不屈服,不是说你有性格,而是你不懂,所谓无知者无畏。我可以断定,您不懂艺术,所以耶和华才派他的儿子耶稣下凡来训诫你们这些人。他的地位在摩西之上,他和天父耶和华是一体的,这是一种艺术的综合体,相比之下,摩西以及之后的约书亚和众士师那些人只能算一件画作的草稿,你看耶稣临死之前那些预言,最后的结局多么的震撼,尤其是死而复活那段,写得多好,能写下那些文字的人最低也是个文学家,所有的这些,不看个十遍八遍的怎能领会得到呢?”
    两个人互相指责对方无知。
    石先生哑然失笑,心道,一个无知的人居然说别人无知说得这么理直气壮,这也难怪,穿长衫的孔乙己不也受到穿短衫的民工们的嘲笑吗?理直气壮只能代表一种气势,而不代表真理,不是说谁叫得欢谁就有理,说以处于年轻人的血气,他还得跟这个“画画的”未来“艺术家”说几句:“夭夭先生,您先消消气。”
    “我没生气啊。”夭夭说。
    “您先听我说几句。咱先不谈艺术的地位,咱还是先说圣经。从你刚才对耶稣的评价来看,你还是没看懂圣经,准确点说,是圣经里的新约。从《新约·马太福音》来看,耶稣的出现可不是为了训诫人的,训诫是耶和华的风格,耶稣是代表耶和华来拯救人的,这里所谓的‘代表’也是一种借口和旗号,跟天父和圣灵的意思一样,表面上是一种继承的关系,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在旧约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惩戒’,也就是那些律法的成型阶段,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以色列众人不断地违反那些律法,所以,神不断地惩罚他们,总希望让他们自己重新走回正确的道路上,这里面与其说是靠以色列人的自觉醒悟,不如说是神也拿以色列人无能为力了,试想,一个拿死都不当回事的人,你怎么能用死去威胁和恐吓他呢?而新约却不同,起码是让人信教的思路不同,耶稣上来就严正地指出,摩西律法你们这些人不是全部违背了吗?然后才说,他是来拯救你们的,‘拯救’才是新约的主旨,你们所有的罪都由耶稣一人承担,他替所有人背负拿承重的十字架,你们要做的事就是‘信我’,也就是所谓的‘信我得永生’。耶和华的‘惩罚’和耶稣的‘拯救’就像我们的大禹治水一样,鲧采取淤堵的方法治水,而禹采取疏导的方法治水,这是两种思路。我再说说你刚才说的‘预言’。预言是不存在的,都是马后炮,但预言也有他的价值,古代以色列人不懂天文历法,所以他们写的文书都没有纪年,我们之后靠这些所谓的预言来断代了。旧约截止到波斯帝国的崛起和以色列人重修耶路撒冷,那也是公元前五世纪的末期的事了。那有人说了,公元纪年是以耶稣的出生年份为起始年的,怎么说人家没有立法呢?其实公元纪年法是1582年的事了,来自格里历,可笑吧,有着历法优秀传统的中国居然使用西历,对于无知的人来说还以为中国从来就没有历法呢。耶稣去世的时间大约在公元33年前后,所以新约成书时间不会超过这个时间段。关于圣经的写法,我不得不多说几句,我还是那句话,凡是虚构的东西都有漏洞,你看耶稣的出生就漏洞百出,首先,玛利亚没经过丈夫约瑟而隔空怀孕,耶和华派使者告诉约瑟,他的这个非亲生的孩子是神的孩子,不可以嫌弃,并且神也剥夺了父亲的起名权,这个孩子早就被神叫做耶稣了,也就是说木匠约瑟在这件事上什么都不是,只能任凭自己的妻子替人家生个孩子。孩子出生后,消息走漏,让希律王知道了,这说明,神的身边除了有撒旦,还有奸细,奸细告诉希律王说,将来有个叫耶稣的人会威胁他的地位,现在还是两岁以内的小孩,所以必须提早除去,关键是他们的预谋被神提前知道了,可以推测,神也知道那个奸细是谁,可就是不惩罚坏人,偏偏让约瑟一家跑路,然后让希律王杀死伯利恒所有两岁以下的婴儿。至于死而复生那种结局的设计,中国古而有之,我们的哪吒死而复生成为三头六臂的神童,我们的聂小倩死而复生随宁采臣返乡,我们的老子死而复生为太上老君,我们的杜丽娘在牡丹亭下复活嫁得柳梦梅,这也不是什么高级写法。作为文学文本,圣经总体来看,重复的内容太多,起码四福音保留一个即可,旧约中的数十篇赞歌只保留一个即可,你看哪个文学家如此写作呢?如果你看书没看出这些来,你那五十多遍不是白看了吗?至于你说的艺术,那纯粹是你个人的想象,您似乎的确有想象力,但想象力不等于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之于想象力就如同穿短衫的力工之于穿长衫的孔乙己,勇气可嘉但能力不足。”
    “魔鬼,只有魔鬼才能说出您这样的话!”
    夭夭愤然离席而去。
    夭夭不认为他有什么错,对于石维仁那些胡话只是有些生气而已,并没往心里去,他们属于话不投机的那类人,以他的学识,让无知的人误解也是可能的,像《圣经》这么伟大的一部艺术品,居然被姓石的那个人说得那样不堪,简直是暴殄珍物。他便又回忆起和绿珠修女的通信来,他跟人吹嘘他们各自写了二十万字,实际哪有那么多呢?不过是想引起别人的重视罢了。
    绿珠是如何信的教无从可知,或许是她母亲在那个教堂里修行,他父亲绝对不会主动把她送进教会的,是的,站在普通男人的立场上,这种事绝不会发生,但是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也必然是她母亲操纵的结果,总之她们家全家信教。自古真正的修行者都是男人,女人所谓的修行实际上全是借口,她们只是在逃避一种心理负担而已。绿珠显然并不属于逃避什么的那类人,因为她的年纪小,还不懂这些。她所知道的都是大人告诉她的,包括那些信条。
    夭夭第一次见到她却只是一个背影,那娇小的身材使她的想象力发生可作用,他立即就想象出她一定是一个清新靓丽的人儿,那样的一个小女孩的虔诚姿态令他好奇。本来,他看《圣经》也是一种逞强,因为不信教的人几乎都不看这类书籍,在中国,信教的人是极少数,他看过《圣经》了,就仿佛超越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这种超越不是智商和认知的超越,而是他看过而别人没看过,这样,只要有机会,他大谈特谈的时候,即使是谈错了,别人也不知道,也就是前面那个糖水冰棒的例子,这是他的性格,他总以谈别人不知道的为荣,他跟别人谈圣经的时候总是先说,“想来,你们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研究过吧,”只是他没有想到将来会遇到像石维仁那样居然也看过圣经的非教会人士,只要他谈论的东西被人看过了,他总是处下风的,因为他的肤浅和浮夸,将导致他未来不可避免的悲惨命运。
    他想跟绿珠修女探讨《圣经》的文学性,就像后来想跟石维仁谈论的那样,可惜,跟石维仁谈崩了,但跟绿珠却谈下去了,因为绿珠也是大户人家,也读书识字,自从信教后,开始上教会办的学校,学西方那套东西,这在当时的旧中国是比较时髦的。
    他先打听到她的名字后就给她写信。那时他号称已经把《圣经》看了三十多遍了,到他给那些“文盲”画家讲文学史的时候说已经把《圣经》看过一百多遍了,每一次说这些数字的时候都很自豪。
    当然,他们谈的东西也很幼稚,比如,绿珠说,《旧约》比《新约》更具有文学性,理由是弥尔顿的《失乐园》和班扬的《天路历程》都依据的《旧约》;夭夭反驳说,《新约》比《旧约》更具有文学性,理由是法国纪德等一些文学家的作品的精粹都出自《新约》。他们把一些不具备可比性的东西放在一切加以比较,把一些没有因果关系的东西放在一起互相证实,比如,我们的汉赋的精粹大都出自《楚辞》,并影响到唐宋的散文,而汉乐府诗的精髓上承《诗经》,并影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你能说《诗经》和《楚辞》谁比谁更具有文学性呢?从这些内容便可以看出,他们争论的东西都跟文学没关系,就像后世的大陆小说家聚在一次谈文学却在互相讲故事一样,他们把故事当成了文学,继而把小说当成了故事来写。
    他们谈论《圣经》的文学性只是个借口,主要还是借此展现自己的学识,就像大公鸡求偶前先展示它靓丽的尾羽一样,比如,经过笔谈,夭夭知道了,原来这小妮子也看过弥尔顿和班扬啊,同样,绿珠惊讶道,原来虹门镇这个小地方居然有人看过纪德的作品,于是互生爱慕之心----这是他们谈话的主要目的,至于看没看懂并不重要,关键是看过,没碰过娘们儿的光棍儿和离异后的光棍儿绝对是两码事,至于什么文学性啊,那都是狗屁。
    (未完待续)
    (2024.1.29 11:30)
  最后修改于 2024-01-29 12:13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幻觉-10 下一篇:幻觉-8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