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9年0个月
访问:?
文章:505篇

个人描述

姓名:Mr. Fan
职业:计算机
年龄:39
位置:中国·吉林
个性介绍: 听音乐 滑旱冰 (最好是一边听音乐,一边滑旱冰)

被遗忘的信件-21

2023-05-23 10:51 阅读(?)评论(0)
    (二十一)
由夫你好:
    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谈谈莎士比亚了。我不想谈国外作品中的价值取向,因为从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我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我们就是被某种价值取向培养起来的人,所以,我们在课本中看到的外国作品都是些断章取义的段落,其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我们的生活比国外好,国外都是坏人,好人全在中国,评论国外作家也是这样,凡是能够勇敢地揭示资本主义的腐朽的都是好作家,但是通过我的阅读,我感觉事实不是那样的,以前只是听说过我国古代有什么文字狱一样的事情,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事情,那么现在呢,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本就被用同样的方法动了手脚,所以我阅读时格外注意到这些。后来我有意向,我既然能看到课本里看不到的那些作品,说明我们的国家还可以,它让你看,只不过在它认为你有分辨能力的时候看,作为课本它只能那样编写,它不可能把一些具有迷惑性的作品放到课本里,学习课本的都是孩子,对孩子隐瞒真相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很多人在这些充满“善意”的隐瞒中彻底被固定住了,因为到大学分学科后,除了专门学中文和历史的人,其他的人的认知基础就完全局限在高中以前的阶段了,而且这种低水平的认知几乎持续他们的一生。
    所以说我很幸运,我通过阅读领悟到了这些,这种幸运也是你带给我的,就是你在高中时最早阅读《伤逝》给我的启迪,没有那个启迪,我是不会走上这条路的。所以,我每看过一些书,就想跟你分享一下,我知道只有你能了解我。
    下面就开始我的汇报吧。
    还是先说《暴风雨》吧。在人们印象中,莎士比亚就是那几篇所谓的名篇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啦,什么《李尔王》《奥赛罗》啦,什么《哈姆雷特》啦,什么《威尼斯商人》啦,什么《仲夏夜之梦》啦等等吗,从来没听说过什么《暴风雨》,这就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不完整性。那些被别人挑拣出来的作品绝对是带着某种思想倾向的,凡是有这样倾向的东西都是有时偏颇的,不是那些东西不好,是带有偏颇,这种偏颇会使我们失掉更多的学习机会。
    《暴风雨》的故事也是一个王国出篡权的故事。老国王普洛斯彼罗的王位被弟弟安东尼奥篡位,使他和女儿米兰达流落荒岛,当他那些仇人坐着船经过这个荒岛的时候,他让小精灵爱丽儿兴风作浪让那船沉没,然后船上的人爬上荒岛,那不勒斯王阿隆佐的儿子腓迪南爱上了爱丽儿,两个人结婚,然后双方和解,就是这么个故事。但是光看故事是最肤浅的看书方式了,我们要学习作者是怎么写出这样的作品来的,这个过程是最快乐的。我首先注意的是他们之间的对话,那些对话往往都带有争论、攻击和谩骂性质的,很少有人一本正经地说些一本正经的话(为了推动剧情发展的那些对话除外)。另外我们看到,这些人物之间互相暗算,互相倾轧,让人感觉充满了危机,但忽然却举办起了婚礼,这种忙里偷闲的写法令人叫绝,所以,那种按一种调子写东西的方法就显得太单调太无聊了,我不禁为我将来的《夏梅随笔》担忧起来,因为我的所谓随笔就是那样没有起伏而显得单调的东西。结尾是大团圆,普洛斯彼罗原谅了所有的人。关于人性,我做些思考吧,好人可以原谅坏人,那么,坏人得到好人的原谅就会变成好人吗?我不相信,我们不是有个词叫“除恶务尽”吗?但是我又想到,这是剧本,是演给观众看的,观众看的是什么?观众看的是热闹,大团圆的结局会使观众满意,这让我想起我看过的琼瑶小说了,琼瑶小说无论把主人公写得多么的苦,最后都是大团圆的结局,据说这叫浪漫主义的写法。
    《维洛那二绅士》。
    我先摘录两位绅士的两段话语:
    凡伦丁说:苦恼的呻吟换来了轻蔑;多少次心痛的叹息才换得了羞答答的秋波一盼;片刻的欢娱,是二十个晚上辗转无眠的代价。即使成功了,也许会得不偿失;要是失败了,那就白费一场辛苦。恋爱汩没了人的聪明,使人便为愚蠢。……年轻聪明的人也会被爱情化成愚蠢,在盛年的时候就丧失欣欣向荣的生机,未来一切美妙的希望都成为泡影。
    普洛丢斯说:他(凡伦丁)追求着荣誉,我追求着爱情;他离开了他的朋友,使他的朋友们因他的成功而增加光荣;我为了爱情,把我自己、我的朋友们以及一切都舍弃了。朱丽娅啊,你已经把我变成了另一个人,使我无心学问,虚掷光阴,违背良言,忽略世事;我的头脑因相思而变得衰弱,我的心灵因恋慕而痛苦异常。
    这两段话使我的心产生了剧烈的波动,我想起了你,也想起了我曾经摘抄过的一首词《八声甘州》:
    惜少年踌躇志满时,独自傲凉秋。负三尺铁剑,西风月下,意气方遒。胸有豪情万丈,天地有箜篌。万物皆为酒,一醉方休。
    几番柔情似水,误闯花间处、佳人红楼。忘昔年壮志,遗救世方舟。
仅几句卿卿我我,便化无数爱恨情仇!孽缘尽,光阴似水,毕竟东流。
    这是多么相似的已经啊,在这方面,外国和中国有什么区别呢?那些与政治相关的价值观在这里显得孱弱无力,甚至还有些可笑。我听说外国人看中国的作品也喜欢看对中国人愚昧落后的描写,也就是说外国和中国这两伙人都很自信,都用自己的价值观鄙视对方,都用自己的价值观屏蔽对方,像这种不疼不痒的东西才可以畅通无阻地交流,或许这些东西就是所谓的文学吧。
    在给人物起名字上,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安东尼奥,同上一篇重名,于是我便知道,安东尼奥和俄国人的瓦西里、中国人的张三李四的性质是一样的。
    普洛丢斯说:青春的恋爱就像阴晴不定的四月天气,太阳的光彩刚刚照耀大地,片刻间就遮上了黑沉沉的乌云一片!----我录下这段的意思是想起了林徽因所说的四月天,这是两种四月天,有人说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写到的四月天和林徽因的四月天的取象类似,但考虑到作品的先后,有人怀疑林徽因在意象上抄袭雨果,受到这些说法的诱惑,我下一步打算看看雨果的《悲惨世界》,你看,我现在就开始考证某些东西了,这可不是我看书的最初目的。
    在第二幕一开头,凡伦丁和仆人史比德的对话跟我们东北人常说的“扯犊子”的话一样一样的,我开始质疑大师的写作手法,后来我又一想,这剧本本来就是要演给普通观众看的,说那么多高大上的东西恐怕没人来买票,而这些扯犊子的话通俗易懂,还显得热闹,应该算是一种迎合观众的写法。于是我又想起了相声这种艺术形式,它本来的服务对象就是大街上的那些贩夫走卒,你不学会扯犊子,不会说低级的笑话,谁给你钱,没有钱,相声演员就得挨饿,所以后来侯宝林把相声进行改革,去掉了那些属于“糟粕”的“扯犊子”的东西,使相声登上了大雅之堂,我父母他们是极其喜欢听传统相声的,都说那些大师会搞笑,但是现在我想,相声的这种变化是传媒方式的变化的必然,因为广播和后来的电视代替了街头演出,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怎么能在大众中任意传播呢?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们没有别的消磨时间的事情可做,听听相声、评书、广播剧、配乐诗朗诵等等的形式就填补了这个空白,但是我想,消磨时光只是大众的普遍性,任何时候都有钻在书本里探索世界的人,他们不属于大众,因为也就不具备被大众捧起来的那种高光时刻了。据说侯宝林的很多段子都是作家老舍先生给写的,所以他每年过年总是第一个给老舍先生拜年,也就是说侯先生知道相声本质是什么,而后来的人就不见得知道了,与我们的侯大师和老舍大师相比,莎士比亚无疑也是类似的大师。
    在第二幕第四场,凡伦丁和修里奥“扯犊子”,和热闹也很无聊,跟我们乡下人侃大山差不多。看到这些,我劝我自己,不要试图在书本里学习那些清汤寡水的东西,沾沾地气或许更有收获。(在这一场里学了两个成语:克绍箕裘,踵武赓续。)
    凡伦丁热恋着西尔维娅,甘愿当她的奴仆。普洛丢斯和朱利娅交换戒指海誓山盟并用一个神圣的吻确定了两个人的关系,然而随后他也爱上了西尔维娅而忘记了那些誓言,这让我想起了尹丽的老温,那么我就叫老温为中国的普洛丢斯吧。
    之后的情节很曲折,是一系列的阴谋和反阴谋,还有朱利娅的女扮男装去包围她的爱情,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祝英台。
    在第五幕第二场有些文学色彩浓厚的情节,很生动,当西尔维娅逃跑后,几个追击的人轮番上场,面对观众进行着独白,那独白几乎和情节无关,只是在表白(或者是作者刻画)那几个人的性格----
    修里奥说:我要追他们去,叫爱格勒莫知道些厉害(却不是为了爱这个不死活的西尔维娅);普洛丢斯说:我也要追上前去,为了西尔维娅的爱(却不是对那和她同走的爱格勒莫有什么仇恨);朱利娅说:我也要追上前去,阻碍普洛丢斯对她的爱情(却不是因为恼恨为爱出走的西尔维娅)。每个人的自白都很贴切每个人的性格。
    啊,我简直是沉浸在莎士比亚的世界里不能自拔。
    寝室马上要熄灯了,我们下次谈,晚安,由夫哥!
    夏梅。1985年11月8日草。
    (未完待续)
    (2023.5.23 10:39)
  最后修改于 2023-05-23 11:04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