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二十四) 由夫你好: 快期末考试了,我得复习一下了,所以,课外书就看得少了,但还是抽空看些,习惯嘛。先看看我的大一课程吧,必修课是:政治、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力学,考查课是体育、计算机基础,选修课是西方经济学和音乐欣赏。和高中有什么不同吗?本质上没什么不同。尤其是政治,英语,数学三科,政治讲的是党史,在老温他们的粮专叫中国革命史,是我们学校政治教研组自己编写的,所谓编写也就是说不是原创,在教材的最后列出了十多本参考书名,我就直接把这本书定义成公开抄袭的著作,书皮上写着“编著马致勤等”,马致勤是我们的政治老师,那个“等”字说明编著者还有很多人,在前言的最后那些编著者的名字被一一列出了,一点荣誉感都没有,书里的观点都是“钦定”的观点,“不逾矩”,这不符合我对大学教授的认知,我觉得大学教授至少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吧,我进一步想象,如果让我写这样的书,我也是可以的,抄呗,但是有没有人愿意给我出版就两说了,我们听我们高等数学课的助教张老师说过这类的事(他是上一届留校的学生,喜欢发牢骚,很多学生都很喜欢他,因为在他的嘴里我们能听到一些类似真相的东西),他说他曾经编撰过一个应用性的书,让校出版社出版时,出版社指定另外一个编撰人,他只能使第二作者,如果不同意就不给他出书,他们指定的人他压根就不认识,这就是现实,啊,我未来那本《夏梅随笔》算是没希望了。 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在选材上有些区别,高中英语的选材大都有些故事性的,大学英语选材大都是论文和科技类的,因此陌生词汇很多,我统计过,有一篇英语文章的第一句话里就偶五个陌生单词,从这种选材中也可以看出,故事性的东西适合小朋友、未成年人和弱智的人学习,论文、说明文等才是成年人该看的,这里面一定有个误区,那就是我们忽略了编写教材的人的取舍。 高等数学研究的对象依然是我们初高中数学里研究的对象,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研究,初高中数学把代数和几何分开讲,其中代数里也包含了数学,大学里把几何纳入高等数学中,而把代数单独拿出来讲,叫做高等代数。在高中,我们简单地涉及到了一些有关极限的东西,这些却是高等数学的基础,由极限引出导数,由导数引出积分,由积分引出微分,然后我们就能够看出,初高中数学中的那些公式都是有高等数学里的导数积分推导出来的,初等数学是高等数学的特例,就像匀速直线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一样,到这里我们才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我不得不反思一下高中以前的教材,那些编写者为什么给我们讲一种错误的和不存在的东西呢?有人说那是为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以便让头脑和身体还没有成熟的学生能够接受,接受后才可以继续深造,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很多学生高中或初中毕业后就不再深造了,或者说没考入大学也就没有机会深造了,那么问题就来来,他们岂不是带着错误的观念过一生,有很多初中毕业生直接就去当兵了,有很多高中毕业生落榜后直接就就业了,他们很多人日后有发了财当了官的,但看起来依然很愚蠢,我想可能就是因为他们之前接受了错误的教育,有了错误的世界观的原因。啊,多可怕!如果我不走出高考这一步,我也是那个样子的自以为是的傻人! 高等代数上来就研究N元一次方程组,然后引出矩阵的概念,然后研究矩阵的各种性质和运算,它进行一种很复杂的运算,到后来英文字母都不够用了,把希腊字母都引进来了,我也是学了这门课才知道的那些字母的发音。N元也可以叫做N维,这是很值得想象的东西,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里,因此我们空间的位置只用XYZ就可以确定了,到四维空间,我们就完全无法想象了,国外有用投影研究四维空间的物体的,但还是难以想象,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看到的事物真的很难想象,欧洲就留下了很多关于埃及人面狮身像的想象画,那真是千奇百怪,里面还有很多大师级的作品,但和真正的人面狮身像相比无不谬之千里,但是高等代数的奇迹就在这里,它把三维拓展到N维进行研究,这比预测学还厉害,将来,如果我们发现了更高维度的世界,我们几乎就可以把我们的高等代数直接拿过来应用,不用现研究了! 我们学的力学主要是研究机械运动的,但与初高中阶段课本里的力学部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感觉最大的区别在于引进了“能量”的概念,这是很重要的,它让我们有可能知道运动的原因,所以在能量这一概念的感召下,我们就把目光拓展到了极大的宏观宇宙和极小的微观世界,于是饱含电磁和化学在内的东西就都包含进了我们这个学科中。我们在大学的力学课本里发现了同中学物理课本里一样的公式,但在大学定要指出这些公式的来源的,那就是把高等数学引入到力学领域,通过微积分的运算推到出那些公式,然后认为规定一下一个特例条件便得到了中学课本里的那些简单公式,但是用中学课本里的那些公式进行运算,得到的一定是一个错误的数据,那些数据都是些近似值,在一个由多个元素构成的物理系统里,如果我们完全用这些近似值代替,最后一定得到一个误差非常大的数,这些知识是不能用来搞科研的,所以我想起我爸爸以前发过的一些牢骚,他曾经嘲笑过他们厂子里的那些技术员,那些只有初高中文凭的人(我爸爸是中专毕业,算是见过一些世面的),我在一些出版物中也看过一些“文凭无用论”的论调,这绝对有酸葡萄的心理,为了避免这种心理被人嘲笑,那些作者们一般是引用一些没有文凭而成功的案例,那无非是那些人赚到些钱了,吃饱了后有些剩余而已,和暴发户的心理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人就是这样,越没啥越在乎啥,那些有了钱有了名的人由于自己的学历不够就总用自己的所谓成功来贬低文凭和学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羡慕,没有一个人敢说知识是无用的,袁世凯都当大总统了,在临死的时候还在悔恨自己读书不多,一个人混到大总统的地位不可谓不算成功吧,如果说文凭不代表能力,那么成名和发财也不代表你有文化有见识,这不就和田忌赛马是一个原理吗?总是拿自己的上驷对人家的中驷和下驷,而忘了自己也有下驷。一个不学无术的老板或领导一定会故意嘲笑有大学毕业文凭的员工的,这是一种心理补偿,而不是一种与学识和文凭相关的普遍规律,拥有大学文凭的人,他在智商上一定优于一般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这是社会和国家选拔的结果,当然,走后门进大学的人除外,如果把“文凭无用论”跟这些人联系在一起还是可行的,另外,很多公开持有“文凭无用论”的人还是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高校学习,哪怕是学不会啥镀个金也行,这就是酸葡萄心理的社会效应。 我就是这样边学习边思考的,海阔天空的,我思考的空间有多大,取决于我的知识空间有多大,如果有人看出来我思考的结果的漏洞,那可能是因为他的知识面比我宽阔,也可能是抬杠,这两种情况是很好区分的,抬杠就是毫无章法和论据地偏低你一番,这就像杨树上的“贴树皮”一样,“膈应”你一下,这是心智不健全的表现,而知识面宽广的人会用他的知识指出你论据中的不足,并且给你列出一二三条来让你醒悟或者信服,这是良师益友。 至于体育课就没啥说的了,大学的体育课是男女分开上的,男生学些竞技的东西,女生就是跳健美操。计算机基础课我也不太喜欢,主要讲些科普的东西,比如冯诺依曼机的体系,二进制,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的特点,最后介绍了一下Basic语言,编了一段小程序上机运行了一下,传说中的计算机显得很笨重,操作系统用的是MS-DOS。 音乐欣赏请的是师大的老师给讲的,也是讲座类型的,她先简单介绍了一下乐理知识,什么音节音高,介绍了一些简谱的记谱方法,没有介绍我最想了解的五线谱,最后用一首《东方红》的歌曲来教我们唱谱,学完了我依然不会唱谱。 西方经济学还是有点意思的,简单说它就是除了马克思的经济学以外的那些经济学,其实马克思也是西方的。那些经济学往往是用一些创始人的人名命名的,我也听不懂,我只是有些疑问暂且存疑,为什么各大学学经济的都学西方经济学呢?我国就没有经济学吗?我猜测还是应为我们的经济没有西方发达,所以我们要学习他们,但是我国二百年以前的经济一直领先西方几千年,为什么就没人研究研究那些原因呢?我这个疑问暂且存疑,我学问不够,不能自圆其说,那就先不说。 啊,由夫哥,给你写信的过程也是我复习的过程,是个总览大框的过程,但考试需要细节的,细节就需要下功夫了,还得需要背诵,奖学金我肯定得不着,因为我不会在班主任面前“表现”,但我也绝不能让我弄出几科不及格来让别人笑话。 好了,由夫哥,就先写到这吧,晚安。 夏梅。1985年12月17日草。 (未完待续) (2023.6.3 9:01)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