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十八) 由夫你好: 回到省城已经一周了,我的心还在虹门镇,因为那里的你正在奋斗,我的头脑中总印着你奋斗时的影子----一个清瘦的少年,目光疲惫坚毅,穿着一身永远也不变的衣服,你已经失去所有的快乐了,你考大学也只是为了考大学,既不为了爱情,也不为了前程,你像一个提前进入老年的人,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或者说你没那个闲心,你高考成功后,你会有所改变的,就像我预测你高中毕业定会有改变一样,我希望那样的改变早点到来。 由夫哥,你是一个不放弃任何一次燃烧自己的机会的人,虽然浪费了一些时间,但却使你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相比来讲,我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或者说我是一块潮湿的木头,根本就无法使自己燃烧,除非遇到烈火,那个烈火是你吗?我的所有冲动,都以某种形式无声无息地平息了、压抑了,于是我写写写呀,如果这也算燃烧的话,我只能这样让自己躲在角落里默默地叹息。我想把我的信寄到你的补习班,但又怕影响你的学习,也怕被你笑话,毕竟高中期间我们连正经话都没说过几句,另外,我也不知道把哪封信先给你,最开始的那几封信都已经时过境迁了,对你说一些过去了的话,对你已经没有意义了额,写到这我忽然发现,那些过去了的话只对我有意义,那里面有持续到现在的相思,无边无沿的相思! 写这些的时候,我正坐在图书馆宽敞的阅览室里自习,所有的座位都是满的,一开始,我还为此感动过,毕竟有这么多的学子在为未来在拼搏,后来我才明白,我又错了,这里面大部分的人都是来搞对象的,啊,我太武断了吗?那些人不都捧着书看呢吗?那些人不都在奋笔疾书写着什么呢吗?啊,这都是表面现象,这都是借口,是的,他们是都在忙碌,但他们的思想上都在活跃着,他们希望在这里突然发生一起意想不到的外遇,像电影里描述的一样,一位英俊潇洒的男同学风度翩翩地走到一个美貌如仙的女生面前用充满某种智慧的口气问:这位同学,请问,这块橡皮是你掉的吗?那位女同学只看了他一眼就立即爱上了他,立即假装正经地回答:不,我的橡皮是粉红色的;他说:那么你是不喜欢这黄绿色的喽;于是两个人便攀谈起来,第二天便变成了情侣。……所有的情节大致都是这个样子的。这里每一个女生在闭馆离开之前都会感觉微微失望,啊,这一晚上又白费了,期待下一次吧;这里的男生总像雷达一样扫视着每个女生的脸、发型、后背等信息,然后暗自下着决心,打算勇敢地对着一个目标出击。 “请问这位同学,你看的是什么书?”一位腼腆而又大胆的男生憋红了脸站在我前面的女生面前问道。 “这跟你有什么关系?”那位女生用我们自带的优越感嘲讽道。 完全不符合剧情的情节说明,她没相中他。那个男生羞愧地走了,以后他将不会再出现在这个阅览室了,但他一定会出现在隔壁阅览室。 我把这些记录下来是为了告诉你,大学的校园的实质还是校园,求知从一开始就不是主业,而是副业,主业是处对象,有对象的幸运儿根本就不去图书馆,而是在校园里的花前月下,只有没有对象的人才去图书馆找机会,否则哪里还有机会呢?教室?食堂?上课的路上?寝室的楼道?都没有机会,所以去图书馆看书,去图书馆占座就成为了一项必须的活动,大家都是怀着憧憬和希望的心情去的阅览室,然后怀着失望和对第二天的希望离开的阅览室。 大家都到了这个年纪了,在处对象的年纪去努力学习几乎是一种笑话,那么都是些什么人才去学习呢?----都是些长相不好的人!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我们周围长相好的人几乎都显得很愚蠢,不学无术的那种愚蠢,比如我们的尹丽。我现在寝室的朱鑫似乎不符合这个规律,毕竟人家考进和我一样的学校,实力当然不能比我差了,我有什么资格说人家愚蠢呢?实际却不是这样的,我们已经知道,她是靠高考加分进来的,她属于有文艺特长的特长生,那么,她与尹丽就没啥太大的区别了,她们的小区别在于,尹丽的父母不懂这些运作,或者说,尹丽的父母不在那个与高考相关的圈子里,不知道什么叫特长生。 我给你写这些还是想告诉你,比尹丽好的女生有的是,就看你能不能考出来,外面的天地广阔得很呢! 啊,我这是怎么了,好像在给你介绍对象一样,我就忘了我自己了。 我唯一的骄傲是我靠自己的拼搏考出来了,我骨子里瞧不起那些弄虚作假的人,他们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但终究是纸糊的,大材可以小用,小材却不可以大用,如果一个地方都是小材大用,那说明这个地方就是那种适合小材的地方,并不是因为小材可以通过像贾二胖那样的“混”最后变成大材。据此我推测(纯粹是推测),有些人从基层的小科长通过钻营混到省里当大官也并不是因为他的自身的品质变化了,而是因为官僚这个阶层就是个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他们每天琢磨的是人,而不是做事,琢磨人就简单多了,不用像做事那样复杂,还要比专业。那有人可能要说,当官也有学问,叫什么管理学,是的,是有管理学,但有几个真正学过管理学后当官的呢?我们的班长和他手下的那些委员们学过管理学吗?不还是一样自豪地当着小官?另外,让我们翻开管理学的书看看,里面还是讲怎么利用人性的弱点去琢磨人以及若干琢磨人的技巧,我们看电影里那些流氓头子都是怎么练出来的?还不是看谁的手更黑吗?我觉得当官也是这样的道理。 啊,由夫哥,我一个小女子在这里大谈大道理,你不要笑话我,我也都是根据我看到的在推论,实际怎么样我并不清楚。我能看到什么呢?看看电影,看看书而已。电影都是通过人家审查后才让我们看的,所以我们能看到的都是人家让我们看到的,我再大胆地推测一下,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一定占大多数,这个推测也不是凭空捏造的,我们物理系在讲述天文发现的时候提到过一个叫做“暗物质”的概念,它暗示我们,光凭现有的探测手段探测到的东西是不完整的,同样,我们通过看电影获得的知识和概念、观念、认知也是残缺的,甚至是被阉割过的,他们为什么不让我们看到他们有权看到的那些东西呢?我推测还是权利的需要,试想,两军交锋,A军完全掌握B军的情况,而B军对A军一无所知,那么胜负在没开战之前就已经是确定的了。 看书呢?我爸爸说,他们那一代人只看“我们的朋友们”的书,最多的是苏联的书,那么“我们的敌人”的书就看不到了,据说还有内参书,还有一个报纸叫《参考消息》也都是这类的书,这类书只能小范围传阅,但这里还有一个疑问,那个小范围的人就那么可靠吗?他们看完了变得反动了怎么办?另外,从我们可以获得的知识来看,古今中外政变叛乱的都是那一小部分人中的人,很少有人(为了严谨,我说的是很少)从一个小老百姓白手起家作乱最后取得政权的。那么他们那么控制是为了防谁呢?防老百姓吗?那么这和古代的愚民政策有什么区别,我们的百姓不是被解放了吗?为什么还被愚弄?一个害怕老百姓的官还是老百姓的官吗?不过现在看书已经好多了,很多国外优秀的作品(包括我们的敌人的作品)普通人也能够看到了,以前看到的都是被筛选过的,比如我们课本里那些原本属于我们的敌人阵营里的人写的作品,估计是作为反面教材让让我们看的,也就是说借敌人的口讲述敌人的腐朽与残酷,从而间接证明一些我们的绝对正确,这不也是幼稚的表现吗?可以推测,能有这种表现的人在没有当官前基本都是类似贾二胖那样的人,素质、学识、人品都很低下的人,这样看来,贾二胖也是一位具有领导潜质的人了,他之所以没有发达是环境限制了他,如果他一开始就在省里混,一定能混出个“名堂”来。 啊,由夫哥,我今晚心很混乱,说了一大套不着边际的东西,本来拿着《莎士比亚戏剧集》却一页都没看,时间就在这胡思乱想间流逝了。 夏梅。1985年10月14日草。 (未完待续) (2023.5.11 9:39)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