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9年1个月
访问:?
文章:505篇

个人描述

姓名:Mr. Fan
职业:计算机
年龄:39
位置:中国·吉林
个性介绍: 听音乐 滑旱冰 (最好是一边听音乐,一边滑旱冰)

被遗忘的信件-31

2023-07-03 09:51 阅读(?)评论(0)
    (三十一)
由夫你好:
    你们大概要到正月十五以后上课的,我将很长时间看不到你了,但是我可以看书,这种心里带着牵挂看书的效果很好,一边看一边想你也能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我把这些东西都写下来,或许将来你真的能看到(或许你永远看不到)!
    《威尼斯商人》,又是如雷贯耳的名篇,据说这篇是埋汰犹太人的例证,据说欧洲作家笔下的吝啬鬼基本上都是犹太人,犹太人在欧洲是不受欢迎的,据说二战中,德国人大量屠杀犹太人并没有引起欧洲人的同情,而国外电影上很多有关犹太人的优良形象的背后也是犹太人自己在运作,比如,好莱坞的几个最大的电影公司的老板都是犹太人等等。这些都是人家的恩怨,我们中国人听了不会有太大的感触,就像当年日本人在南京搞的大屠杀一样,并没有获得国际上广泛的关注和同情。但据说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的背后也是犹太人在运作,可是中国人却几乎没有仇视犹太人的。以上这些议论都是以“据说”为依据的,并不一定严谨,如果严谨点的话要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而我的手头正是缺少这样的资料,我的知识的获得除了我大量的阅读外,其余的都是从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节目中获得的,这种获得知识的缺点是知识的碎片化所带来的知识的不系统性和不完整性,我现在只能通过系统地大量阅读才能使这些知识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知识,而碎片化的知识只能算是片面的东西,它构不成人的真正认知,反而极易容易形成固化了的世俗固执。
    还是老规矩,在第一幕第一场,先交代第一条故事线:巴萨尼奥向安东尼奥借钱,要去追求贝尔蒙特的鲍西亚。显然,安东尼奥并不是那个威尼斯商人,重要的角色一定要先铺垫后才出场,这也是规矩。
    在第一幕第二场,在贝尔蒙特,鲍西亚先列举了十个追求者,最后才提到威尼斯的巴萨尼奥,所以说,先出场的都是配角和小角色,这也是规矩。
    在第一幕第三场,大名鼎鼎的夏洛克出场了,也就是那个威尼斯商人。
    在第二幕第三场,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爱上了罗兰佐,让仆人朗斯洛特替他送封信。----这是另一条故事线。
    在第二幕第八场,杰西卡拿着父亲的钱和罗兰佐私奔了,夏洛克崩溃了,在大街上呼号,这些呼号正是表现人物的需要,但往往也都是俗套,就像电影里的英雄临去世前总要先交党费一样,俗套就是模具化、模型化,和典型化正相反,当典型化被模仿、被抄袭后所产生的东西就把典型化变成了俗套。
    在第三幕第一场,杜伯尔和夏洛克的谈话很有讲究,他们按照两个线索穿插着谈,一会儿提起杰西卡的私奔,一会儿提起安东尼奥的船触礁,看似语无伦次,其实条条是道!!
    在第三幕第二场,巴萨尼奥在相亲的竞选中获胜,于是巴萨尼奥和鲍西娅互诉衷肠!这和安东尼奥由于欠钱而受制于夏洛克的危险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我对这种考概率相亲的做法表示异议,也就是说鲍西娅会爱上那十个人的任意一个,那么她的爱情的真诚度就受到严重的质疑。爱上一个人是有个过程的,或者是一见钟情,或者是长期的浸染,像她这种随机地产生浓烈的感情的人的爱情不那么令人信服,当然,这是在做戏,这就另当别论了。
    在第三幕第三场,夏洛克把欠钱不还的安东尼奥送进了监狱,这并不是因为安东尼奥没有信誉,而是他作为抵押品的船在海上失事了。
    在第四幕第一场,假扮律师的鲍西娅说,夏洛克可以割安东尼奥身上一磅肉,但不许滴一滴血,否则要没收他的全部财产。夏洛克屈服了,却无法拿回自己的钱,因为契约上没有写明,并且威尼斯的法律还规定,如果有人运用直接或间接手段危害被告生命,那么他的财产也要被没收,他还会受到公爵(威尼斯的最高行政长官)的处罚。
    我要说的是,这种对夏洛克的处理仿佛和解恨,但却又犯了有立场的错误,我说过,人写东西的时候,如果有立场就会有偏颇。首先,鲍西娅假扮律师就违反了西方的法律精神;其次,违约的是安东尼奥,而安东尼奥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这跟我国的《白毛女》的情节正相反,杨白劳欠钱后受到了过分的惩罚(拿喜儿抵债);第三,夏洛克如果不借钱给安东尼奥,鲍西娅也不会得到如意郎君,现在她却反过来收拾夏洛克,这总有点过河拆桥的味道,让人有人会说,除恶务尽,但你们借钱的时候怎么不把人家当成恶呢?相反,在有目的的欲望的驱使下,你们把人家当成救世主了吧?莎士比亚对很多很多人来讲就是大师中的大师,连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都崇敬有加,我算什么东西呢,在这里说大师的不是?其实我也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剧中人当成现实中的人加以世俗的道德评判了。实际上,剧中人的活动和言语是为剧服务的,并不对现实负责,如果这个剧中有作者的立场,那么这些人物难免也会戴上有色眼镜,我只需要了解他们是怎么被戴上有色眼镜的就可以了。
    在第五幕,结局照例是皆大欢喜的。在第一场,两位私奔的小情侣杰西卡(夏洛克的女儿)和罗兰佐的两段独白很有趣,在这个美丽的夜晚,两个小情侣轮流列举着古代爱情的范例,互相唱和,表面上情意浓浓,然而接下来的独白却令人喷饭:
    杰西卡:正是在这样一个夜里,年轻的罗兰佐发誓说他爱她,用许多忠诚的盟言偷去了她的灵魂,可是没有一句话是真的。
    罗兰佐:正是在这样一个夜里,可爱的杰西卡像一个小泼妇似的,心口毁谤她的情人,可是他饶恕了她。
    这或许就是英国人的幽默。
    《皆大欢喜》。这也是名篇。
    第一幕第一场,立即交代了故事的两条线,都是与兄弟有关的:一是公爵被他的兄弟篡位并放逐,顺便提了一下兄弟俩的女儿很要好(这或许也是一条故事线);二是奥列佛要陷害他的兄弟奥兰多(还是这样的写法,先把人物的厉害关系交代给观众,在观众知情的情况下展开剧情,然后尽量让剧情的演绎出乎观众的意料之外)。
    第一幕第二场,西莉娅对罗瑟琳说:你知道我父亲只有我一个孩子,看来也不见得会再有了,等他去世之后,你便可以承继他;因为凡是他用暴力从你父亲手里夺来的东西,我都要怀着爱心归还给你。----女儿算计父亲就是这样的,哈哈哈,语言真是有趣。
    第二幕第六场,所有的人都聚集到了亚登森林,也就是说上面交代的那些线索所对应的人物像千条小河汇集成渊一样汇集到了一起。这对于舞台剧来说是合适的,因为舞台剧是受舞台布景的限制的,电影中的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在舞台剧中很难施展,但也不是不能施展,比如,可以把舞台设计成旋转舞台,那么就至少有两个不一样的场景进行快速切换以符合蒙太奇的要求。啊,不会吧,我难道要当导演吗?在这里替人家操起心来了。
    第二幕第七场,这里的对话都与剧情的发展无关,都是个人在抒发对这个世界荒谬的看法(仿佛是夹带着编剧者的私货),等到该说的都说完了后,构思一个转折,情节就向下进行了,这种写法看起来很轻松!果然,说着说着,杰奎斯一句:“----可是谁来了?”----然后安懒惰拔剑上。----就这样,就是这样,剧情就从扯犊子中跳出来向下发展了----我仿佛被醍醐灌顶了一般,学着阿基米德大叫: Eureka! Eureka!(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我突然有了写剧本的冲动。
    第四幕第一场,我发现,莎翁作品里的人物见面都在谈论自己,或者因为自己的喜怒哀乐偶尔谈论一下别人,全部是高谈阔论,那条主线和副线仅隐隐约约地埋伏在那里,轻易不去动它,而在需要情节转折的时候才提一提它。这样写的好处是方便塑造人物,而那个看似最最重要的主线反而是为了塑造人物服务的,而不是写作的目的。这同中国大多数作家的写法正好相反。国内作家,包括我们课本里的节选的那些作家,都是想写一件重要的事、有意义的事,他们的人物都是为这件事服务的,为了服务这件重要的事,人物可以牺牲自己原有的性格。语文老师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教学生的,比如让学生写出某个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文章肢解分段,然后写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等等,如果按这样的方法学习莎士比亚的作品,那么我们在每个段落后面只能写上“该段在扯犊子,没什么正经的大意”,哈哈哈,岂不可笑,岂不让外国人笑话,我早就发现我们中国的语文老师的水平是极其低下的,如果学生再没有点个性,那么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都是低能儿了,可悲呀可悲!----我这是在夸我自己吗?我要提醒自己,我可不要太自负,我才看基本书呀!我只是把我看出来的问题提出来而已,因为我的认知暂时就这么个水平。
    第五幕第四场,每个人都得到了爱情,公爵也恢复了王位,这就是一开始的矛盾得到了快乐的解决。琼瑶学这个很优秀,我以前管这样的结尾称作琼瑶式的结尾,实际上我错了,她也是学的人家,只能怪我自己阅读量不够。
    你看,我就是这样看书的,看完后情节基本上都忘记了,只剩下这些和写作有关的思想和收获。
    今天也是西方人的情人节,借此我也祝你节日快乐吧,但愿在冥冥之中你能收到我的祝福,也能感受到我对你的那一份执着的心!
    夏梅。1986年2月14日草。
    (未完待续)
    (2023.7.3 9:39)
  最后修改于 2023-07-03 10:41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