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四) 玲姐这个从称呼已经成了王玲的标配了,因为管她叫王姐会引起混淆,同班的还有个叫王欣的,年纪比王玲小,但比那些小初中生还是大两岁,为了区分,就以最后一个字做称呼了,于是那个王欣就 被叫做欣姐,不过,欣姐早就被玲姐给边缘化了,因为欣姐对玲姐没什么用途。 玲姐混迹在以柳燕为首的班干部之间,让很多人误以为她也是班干部,同样,她和杨小欣等有背景的几个人混在一起,也让很多人误以为她也是某个级别的官宦子弟,时间一长,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有时候她觉得自己是班长,动不动就指使个人,有时候她觉得自己背景深厚,别人求她办点事就骄傲得很,包括借个笔使使她都觉得人家是在求她办事。在这样的氛围下,她的智商低下就被忽略了,她自己觉得自己对每个人都有用,在这种“有用”的背景下,她的无才无德也被忽视了,以至于她开始瞧不起那些有真正才能得人。 第一个被她瞧不起的是一个男生,名叫刘禹。刘禹的相貌很普通,但很有才能,会弹吉他,会写诗,最初,他和贾悦竞选文艺委员时曾经弹过一段很优美的吉他曲,替他把女生的选票都拉了过来,然而,由于女生的人数比男生的人数少,最终他还是败给了贾悦,实际上贾悦是没什么才能得,就是长着一个好脸蛋,至于会唱歌云云,那都是借口,她就是不着调地哼哼几句,那些男生也会投她的票的,这就是现实。在现实里,一个位置是否适合某个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人是否适合某些人的心意。从这也可以看出,那些被认为设置的位置实际上也没那么重要,也就是说让谁干都能干,并没有技术含量。大家围坐在一起争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职位为着什么呢?还不是一些虚荣嘛。虚荣是什么,虚荣是出人头地,虚荣是衣锦还乡,虚荣是你有我也得有,你我都有的我的要比你的好等等。无才无德的贾悦和杨小欣竞选文艺委员的初衷就是受虚荣心的驱使,心底都憋着一股劲儿,这股劲儿俗称“上进心”,没有才能支撑的上进心实际上就是虚荣心,这种上进心只有被上面领导利用的价值,于她们自己根本就上不了进,所以老子不是说吗,“不尚贤使民不争”,但是老子不知道的是,民不争,官就无用了,所以为了使官有用,必须尚贤,设置官位就是尚贤,但这个“贤”绝不是古人说的德配其位的贤人的贤,而是使领导易于操控的贤人的贤,这种贤人一定是德不配位的,因为德配其位的贤人容易功高盖主,不好控制,这种机制在国外被称为帕金森定律。所以我们看到包括先进工作者在内的各种虚职和各种名头起的都是“尚贤”的作用,在学校里就体现在奖学金和班干部等之上。有没上过学的人会问,奖学金不是鼓励学的吗?只有学习好的人才能得吗?非也。学习只是一方面。试想,如果光凭学习就得奖学金,那要班主任干嘛?班主任岂不失去对班级的控制?如果奖学金年年都给一些令班主任反感的人怎么办?所以,为了加强对班级的控制,加强班主任的作用,在奖学金的评定条例里必须加入一条“表现”的规定,在虹门财会学校,学习成绩和表现分的比例是7:3,名义上还是以学习成绩为主,实际上操控全已经牢牢攥在班主任的手中,因为那百分之三十的表现分数是由他给出的。 这个秘密只有刘禹知道,他计算过,如果一个人门门一百分也不一定得到奖学金,一个人如果只达到及格水平却也百分百能得奖学金,这里的控制人就是班主任。他是这样计算的,假设A同学得了一般分,按照分配比例,他的成绩只算70分,而因为A同学从来不在班主任面前表现自己,那么班主任那30分一分没得到,于是他参与评定奖学金的成绩就是70分;而B同学只得了60分刚及格,他的成绩就算成42分(60X70%),而他表现可积极了,班主任很满意,于是他得到了班主任手中那30分,于是他参与评定奖学金的成就就是72分,于是B得奖学金,A一无所获。 王玲本也有机会得奖学金的,因为她喜欢表现,但她智力低下,不会计算,不知道这些,她不是班干部(班干部是加分的),也没有 别的才能,比如参加校运动会会加分的,参加校书法大赛也要加分的,就是最小众的象棋大赛也加分。她没怎么在班主任面前表现是因为她调查过,这个班主任是留校的积极分子,提拔他的那个人已经退休了,他的用处不大,所以也没怎么上心。另外,如果不是班干部,几乎是没机会在班主任面前表现的,班干部是什么?班干部就是班主任的手脚和喉舌,班主任用尚贤的方法把虚拟的荣誉给你们这些班干部,你们凭什么不受人家使唤呢?这是人之常情,从这也可以看出,所谓人之常情也是基于规则之下的人之常情,也就是说,人家把规矩给你立好了,你屈服了这规矩,你的行为就符合人之常情。 刘禹同学是不符合这样的人之常情的,他竞选文艺委员并不是要当那个文艺委员,而是要展示一下自己的技艺,这叫技痒,展示完了也就完了,至于那个文艺委员,他压根就没想当,当上了反而受制于人。不当,他反而可以嘲笑那些德不配位的出头人士,贾悦在这方面那他也是很忌惮的,因为她知道,在文艺方面,她是不如他的,但她有她的骄傲,她认为,她在管理方面的才能是有的,而他没有,她可以把同学们都团结到她的周围搞文艺,而他只能自己搞文艺,这是她安心当官的底气,也是包括柳燕在内人当官的底气。 于是第一个瞧不起刘禹的恰恰是战胜他的贾悦,然后才是王玲。 王玲有什么资格瞧不起刘禹呢?她也说不清楚。贾悦看不起刘禹是因为刘禹曾经败在她的手下,王玲呢?她什么都没有,但她有她二叔赠给她的信念,也就是说,据王玲调查,这个刘禹虽是“城里人”,但父母只是普通的城镇职工,并不在什么实权单位(实权单位的门卫都是有利用价值的),按照她二叔的分类,这是个没有价值的人,但偏偏他有才能,这是令人气恼的,才能这东西是压不住的,一有机会就会冒出头来,比如,校广播站要稿件,刘禹写了一首抒情诗投中了,在同学们在食堂就餐时和午休前的那段时间,广播站把那首诗做成配乐诗朗诵,然后他还得到了一元钱的稿费,这都是令她气恼的,一个无能的人居然有才,那才能便带上了不可原谅的罪恶,她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在校园里人尽皆知的程度啊,可恨! 然而她有她的平衡心理的办法,都是一个班的,低头不见抬头见,总是要碰面的,总是有机会接触的,那么出气的机会就有了。在班级中,她总是注意倾听刘禹同学的谈话,她把那些谈话用心记下来,将来可当做武器使用,比如,刘禹和同桌谈论学习和就业时说过,学习混下来就行,不用太认真,但人要有个性,不能随波逐流。她就记下“个性”这个词儿了。当校学生会代表学校检查卫生时,刘禹吸烟扔掉的烟头被人发现,进行了全校通报,她就在班级课间时间找机会对刘禹说:“啊哈,刘同学,这回你的心愿达成了,你全校出名了,太有个性了!”刘禹并不知道她那些阴暗的心理,只一笑而已,但她却觉得很解恨。还有一次,轮到刘禹和他同寝室的王浩值日,王浩在扫地,她看见了却指使刘禹去倒垃圾,使得刘禹很反感,他头一次注意到这个被他们背地里称呼为老娘们的女同学,他联想到了上次对他的冷嘲热讽,忽然意识到,他被这个老娘们“琢磨”了!在这些单纯的少年心里,这种被认为是阴损的品质是不被原谅了,于是他反击道:“你咋不倒呢?”她仿佛瞬间被激怒了,说话的嗓音都变了,变成了公鸡腔:“你是干啥吃的,要你管我!”刘禹差点给气乐了,这句话明明是应该他说的。从此两个人就不说话了,直到毕业。这令她很后悔,因为两个人不接触,她就无法进行些报复和嘲弄,两个人不接触,就只能干生气没办法,因为他总能令她生气,他那些才能简直就是气人的工具箱,气人的事层出不穷。她只能另外想办法,专门等他有了什么丑闻后,在他面前露出点嘲笑的表情或者说些旁敲侧击的话也是极其解恨的。这或许就是有人说她阴险的原因吧。但知道这类阴险的事只局限于刘禹等几个人,像柳燕、贾悦、杨小欣等人是看不出来的,甚至贾悦还说她玲姐很大气,有男人的风度呢。 学习不好的柳燕也得奖学金了,这令王玲很不理解,她以为是柳燕给了班主任什么“好处”,并没有想到是规则的漏洞,毕竟她的智商还是不足的。 在她的世界里就这个几个有用的人,别人不放在她的眼里。当然这也是她个人的感觉,她当然感觉不到别人也没把她放在眼里,一个对她没有用处的人不把她放在眼里这件事本身就是无意义的。她之所以引人注意不是因为她有个性,也不是因为她在某个方面有多优秀,而是她什么事都掺和,什么事都到场,秉承她二叔的劝宥,场面的话到处去说、免费的话到处去送,把那些以她二叔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粗俗低下的“老理儿”很严肃很庄重很正式地说给那些孩子们听,仿佛她早就看到了某些灾祸的避免方法而为了友谊提前训导给这些朝气蓬勃的孩子们,让他们感觉她是个“有用的人”、“不可或缺的人”,以便营造一种自我感觉是人物中心的气氛,在那样的气氛中,她感觉到了她的骄傲和荣耀,这些骄傲和荣耀将来是要带回獾子洞村的,她要给村民们看,尤其是要给李寡妇看。 (未完待续) (2023.10.25 12:12)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